同是捷信消费金融前员工的孙强(化名)在职期间,已经感受到了隐患。“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要进行业务自查,对销售端业务进行整改,但这样的声音最后也渐渐淹没在团队人员的流动中。再往后,公司口碑下滑,坏账逐渐显现,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必然的。”孙强如是说道。
袁奇表示,2020年之后,捷信消费金融高管任职变得异常混乱,不同团队之间相互折腾,最终导致部分重大决策失误无法挽回。
这一情况在2021年3月PPF集团实控人彼得·凯尔纳离世后愈演愈烈。“在2021年,母集团便发话由捷信消费金融自负盈亏,公司与母集团相关的高管接连返回,不再担任实务。而即便是已经捉襟见肘了,公司还有团队斥资百万元租用高档办公区,但最终却因为无法承担后续的水电等运营费用而一天都没有搬进去过。”时至今日,袁奇对于捷信消费金融内部出现的荒诞行径依旧无法理解。
对于袁奇所述,北京商报记者也向捷信消费金融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求证,捷信消费金融方面仅回复称,捷信消费金融今年以来公司治理和业务进展一如既往正常进行,目前公司仍然处于盈利水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捷信消费金融单独的财报披露停留在了2020年,公司官网中对于线下业务布局范围的介绍,则在2019年7月后不再更新。
2019年后,沉寂数年的消费金融牌照市场也迎来了一波“开闸”,小米、平安、蚂蚁等相继入场,行业洗牌持续加剧。同时,当线上流量红利见顶,获客难度与成本双双加大,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调转方向发力线下,捷信消费金融愈发难以抗衡。另一方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近年来也成为监管规范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从业机构纷纷开始压降利率,更加尊重用户反馈的声音。
船大难掉头
2020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裁员的消息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由此引发的仲裁、诉讼等更是不计其数。摆脱重资产向线上转型的过程中,原本数量庞大的地推销售人员首当其冲。
裁员背后是自负盈亏的经营压力。袁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2021年底开始,捷信消费金融已经不再对外发放自营贷款。裁掉销售人员后,公司线下业务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2022年4月,北京商报记者曾经报道称捷信消费金融旗下自营贷款产品疑似停摆。近日,记者在捷信消费金融多个自营贷款渠道尝试借款,同样均以失败告终,或是无法开启业务,或是直接引流至第三方平台的贷款产品。随后,记者又邀请了多位优质信用客户体验其贷款流程,均是如此。
线下业务没有人员维护后,同样面临窘境。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张贴着“捷信分期低至0元”的中国移动网点,自2021年底便已无法使用捷信消费金融办理手机分期业务。
针对前述情况,捷信消费金融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目前公司消费贷款业务仍在进行中,没有暂停。出于优化客户体验的考虑,消费贷款产品的申请入口仅面向符合公司风控策略的客户开放。
在裁员问题上,捷信消费金融未明确回应当前公司具体员工数量与业务布局,仅表示公司自2020年开始实施“2023战略”转型计划。作为转型的一部分,捷信消费金融通过为客户提供全自动自助服务平台来加强数字化流程,为此优化了其基础成本结构,并根据当前市场和宏观经济形势对其风控偏好做出相应调整。
“2023战略”是捷信消费金融近年对外发声时频频提及的内容。而在“2023战略”之后,还有鲜为人知的“2024计划”。“仅保留客服和催收等团体,规模缩减至200人左右。不再发放贷款,公司最后一笔贷款还款日期是在2024年,至此清退全部业务。”袁奇介绍道。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捷信消费金融的变化也意味着整个行业粗放式经营、迅速“跑马圈地”占领市场的经营方式不再有效。转型的难点在于线上渠道和场景都需要重新搭建,包括原有的风控模型也不再适合现有的经营生态,还涉及到原本公司内部的利益划分等情况。
这一变化从消费金融公司整体的转型路径中也可以窥见端倪。此前,在复盘消费金融行业2022年上半年业绩时,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公司当前推行的是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战略,并注重科技实力的打磨。另从实际展业情况来看,有消费金融机构在布局线下后折戟退场,线上原本拥挤的医美、教育、租房等消费分期场景,也在近年来频繁卷入风波后渐渐冷清。
行业格局就在这样的调整中,悄然生变。
牌照归途何方
当下市场对于捷信消费金融的关注,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这张想要转手的牌照上。2022年4月,捷信消费金融确认转让牌照,但买家、售价等信息始终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
同为捷信消费金融前员工的李新(化名)为这场交易牌照的拉锯战增添了更多细节。早在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内部便已经有了出售牌照的打算,接洽方包括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银行等多类主体。
“算上牌照包括客户、员工等全部资产,捷信消费金融的报价是40亿元,这与买家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牌照估值几乎相差了一倍。买家也没有分拆股权的打算,都是准备单独拿下,”李新指出,“说得更直白一点,买家只想要牌照,别的什么都不要。”
李新指出,部分意向买家与捷信消费金融的沟通已经持续了近两年,原计划6月底会有消息,但现在又过去了一个季度。在沟通中,甚至还有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传出了合作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意向——“不带捷信,我们自己干一票”。
消费金融牌照的价值不言而喻,但转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指出,一方面要寻找合适的下家,买方首先要具备资金或是场景方面的实力,在合规性上符合监管对于消费金融牌照运营方的要求;另一方面捷信消费金融也要处理好内部资产,买卖双方需要在价格方面达成合意,保证牌照顺利流转。
“捷信消费金融的业务规模和影响力较大,转让的股权比例、净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等都会对收购估值产生影响。‘吃’下这张牌照,对新收购方的实力要求比较高,转让达成难度会更高。”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
在问及牌照转让的进度与具体价格等问题时,捷信消费金融方面仅回应称,希望通过寻找实力雄厚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市场上的行业地位,并支持公司在中国实现普惠金融的使命。
消金告别粗放
捷信消费金融的18年,也是中国消费金融进化发展的重要历程。不可置疑的是,捷信消费金融早期的发展模式为行业打造了“模板”,为国内消费金融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成熟经验。早些年从捷信消费金融走出的部分高管,至今也仍在同业机构中身居要位。
苏筱芮表示,捷信消费金融近年来的发展,是重资产消费金融公司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当下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主要原因一是重资产类型的业务发展比较粗放,合规红线下盈利空间缩小;二是此前倚重线下业务成本较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展业效果不如线上。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用户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它是正规的金融贷款产品,存在贷款利率,逾期会有罚息和催收。在采访过程中,周文、袁奇等均有提及,过去所谓“一天一瓶水的钱”的话术,在当下已经无法解答用户对于贷款产品疑问。
服务于银行无法覆盖的长尾客群,是消费金融从业机构对自身的展业定位。回望消费金融行业从初期试点走向壮大的发展路径,合规始终是重中之重。“过去几年间对用户的隐瞒与投机取巧,终将会‘反噬’消费金融。”袁奇如是说道。
谈及捷信消费金融的下一步,王蓬博的建议是要保留原有的优势,转变经营方向和理念,从粗放式经营到精耕细作。
苏筱芮建议,考虑将线下与线上业态进行融合,选择并深耕重点场景,运用数字科技手段赋能获客、风控以及日常业务经营。
捷信消费金融则表示,未来业务重心将专注于消费贷款领域,并将对其业务线进行整合升级,以满足市场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优化整体运营效率。围绕消费者不断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打造一个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消费金融品牌。(作者:廖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版权声明|供稿服务|友情链接
环球投资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317 493 128@qq.com